网站首页 党校概况 领导简介 党校要闻 干部培训 教学工作 科研园地 党的建设 政策法规 教职工园地 后勤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 教职工园地 >> 学习交流 >> 浏览正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时间:2017-10-17 08:39:12 被阅览数:3840次 信息来源: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青年人要能吃苦懂奉献踏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曾经谈到,“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如今,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反复咀嚼这段话,作为青年人的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青年人要能吃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正是这七年的磨练,人们看到了一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意志坚定、勇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当年闯过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了总书记人生成长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想,青年人要学习,首先就应该学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漫漫人生路,唯有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才能担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
    青年人要懂奉献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青年习近平虽是高干子弟,但他却将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救治受伤村民,等等,这些事例都足够说明总书记实实在在地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七年的知青岁月,总书记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那片土地,也正是这份真心实意奉献的心才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尊重。我想,青年人要学习,就应该学习总书记的奉献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埋怨不抱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千万簇光和热才能汇聚成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熊熊火把。
    青年人要踏实干
    人,应当像人字,永远向上而又双脚踏地。青年人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曾经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并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想,青年人要学习,就应该学习总书记脚踏实地干事的精神。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当代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加油干、好好干,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小事做起,戒骄戒躁,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转自2017年10月14日《宣城日报》/作者:宁国市委党校朱缘)

 

吃苦耐劳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谈对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的认识时说:“把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放到当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大背景、大格局中来观察,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三个最’,就是: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434页)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耐劳,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
  当年不足16岁的习近平离开京城到陕北,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实在不易。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他和知青们一样,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都是“虼蚤”咬的。为了尽快熬过“跳蚤关”,知青们想了不少应对措施,首先是尽量保持窑洞里外地面的干净,尽可能经常扫地洒水,将窑里地面浮土扫干净,减少跳蚤出现的可能;另外就是在进入窑洞或上炕前抖动裤筒,把跳到身上的零星跳蚤抖掉;在窑洞里停留时尽量离开地面,减少地面上的跳蚤跳到腿上的机会。陕北主要是粗粮多,知青们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有油水,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那时候搞“以粮为纲”,蔬菜种得很少,土豆胡萝卜当家,由于不会保存,烂的、冻坏的不少,也不能保证充足供应。再一个困难就是缺油。由于没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别多。偶尔弄点猪肉,馋得知青们竟生吃起来。刚开始知青们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劳动一天挣的5.2工分也就只值5.7分钱。从以往基本没有参加过多少体力劳动到长年累月干各种农活,对知青们来说,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需要坚持学习、坚持自我磨练,需要党组织的培养,需要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不懈督促,才能跨过思想关,实现思想的新飞跃。而习近平所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些。在“文革”期间,父亲被迫害,他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就是凭着比同龄人更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在插队这7年中,习近平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插队这7年,是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后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顾插队经历时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砺,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回过头看,正是陕北高原那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吃穿用度已然无忧,再也不用过当年那样的苦日子了,那段苦难岁月也已成为恍如隔世的记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时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对青年成长而言,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好吃苦耐劳这个人生必修课,才能自觉肩负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017年10月18日/作者:彭道宏)

 
 


相关信息

 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

 

主办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承办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办公室 
通信地址:安徽省宁国市汪溪街道滨江大道66号  联系电话:0563-4036851  邮政编码:242300
皖ICP备0810619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45号